让绿色发展成为美丽济源新名片
——副市长谭江就“六五”环境日接受记者专访
今年6月5日是第45个世界环境日,也是我国新环保法实施后的第二个环境日、新大气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,我市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。那么,纪念环境日的目的何在?新环保法和大气法实施后,我市在践行生态文明、建设美丽济源方面有哪些新举措?日前,记者就此专访了市政府副市长谭江。
“环境日年年都有主题。今年,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‘为生命呐喊’,环保部确定的环境日主题为‘改善环境质量,推动绿色发展’,我省的宣传主题为‘关注大气污染,改善环境质量’。纪念环境日,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,从身边小事做起,履行环保责任,呵护环境质量,共建美丽家园。”谭江介绍,改善环境质量,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其中,需要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,强力抓好落实。
“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,是全市人民的期待;在青山碧水间自在畅游,是八方游客的追求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实现生态和谐发展,是‘十三五’时期济源加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。”谭江说,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们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决策部署,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圆满完成环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,实现了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并逐步向好,环保与经济相互促进、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。
谭江说,随着环保新法新规新标的贯彻执行,国家和省的要求越来越高,督政问责的压力越来越大,群众的期盼越来越强,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重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的绿色发展,是济源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。作为地方人民政府,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清理环保违规项目,主动适应新常态,打好治污攻坚战,促进生产方式向绿色、低碳方向转变,建设天蓝地绿、山清水秀、鸟语花香的美丽宜居济源。
谈及下步环境保护,谭江指出,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:
一是狠抓大气污染防治。对照蓝天工程行动计划,创新体制机制,坚持标本兼治,多管齐下,强力抓好除霾治污,坚决打赢扬尘、燃煤管控、工业源、机动车、挥发性有机物和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六大攻坚战,解决大气污染突出问题,对达不到环保标准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,确保全年优良天数达到190天以上,可吸入颗粒物(PM10)年均浓度下降到116微克/立方米,细颗粒物(PM2.5)年均浓度下降到73微克/立方米,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。
二是推进水污染防治。落实碧水工程行动计划,采取综合措施,确保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。对生活污水,要抓好污水管网建设,确保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。对养殖废水,要关闭、搬迁直接向河流排放废水的养殖场(区)和养殖专业户,确保养殖废水综合利用不外排。对工业废水,要监管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,实行稳定达标排放。对黑臭水体,要实施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,增强水体自净能力。同时依法保护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,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。
三是清理违法违规项目。由于历史原因,我市还存在一些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。为依法化解这些遗留问题,今年各级各部门要集中精力,按照“关停一批、整改一批、完善一批”的要求,以2015年环保大检查清查出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为基础,排查摸清所有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,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清理整改,开展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估,完善环保手续,办理排污许可证,确保按期全面完成,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规范发展。
四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。坚持全覆盖、零容忍、明责任、严执法、重实效,形成纵到底、横到边、全覆盖的环境执法监管新格局。要对照新法新规新标,严查违法违规超标,落实“四个一律”措施,即对违反环评和“三同时”的项目,一律不得开工;对未批先建、边批边建的项目,一律停止建设或依法取缔;对擅自投产的项目,一律责令停产整改;对环境特殊敏感区域内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,一律依法查处,全面提升我市的环境安全水平。
“抓环保就是抓发展,抓环保就是促转型,抓环保就是惠民生。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、刮骨疗伤的决心,采取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的措施,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,为实现‘十三五’环保规划开好头、起好步奠定良好基础。”谭江最后强调,我们要紧紧抓住改善环境质量这一中心,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,让绿色发展成为美丽济源的新名片,为建设“活力济源、实力济源、美丽济源、好客济源、幸福济源”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!